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
怎么申请股票配资 粤东野语|做生理

发布日期:2025-01-13 22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怎么申请股票配资 粤东野语|做生理
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3333.41万元怎么申请股票配资,占总成交额9.51%,游资资金净流入1340.68万元,占总成交额3.82%,散户资金净流入1992.73万元,占总成交额5.68%。

本文收录于专辑#姚燕永@粤东野语#

“古代广府人、客家人、潮汕人的祖先从北方逃难到岭南时,广府的带了一双筷子,客家的带了一支毛笔,潮汕的带了一把算盘,所以,后来广府人善吃也善做美食,客家人能读能写考学当官的多,潮汕人精于计算擅长做生意。”这是近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。它确实抓住了广东三大民系的一些特点。但段子毕竟是段子,难免以偏概全。仅以做生意而言,从古至今,广府经商人才不比潮汕少,客家人其实也不遑多让。本文主题即为客家人的“生意经”。

做生意,在客家大多数地区称作“做生理”,个别地方也说是“做先理”或“做先礼”。温昌衍著《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》说:“生理,生意。”刘锦堂著《有来有路客家话》云:生理,“方言。做生意,做买卖。”朱炳玉著《五华客家话研究》则说:“做先理”即“做生意”。至于“做先礼”,暂未找到有字词典方面的记录。2023年,曾有人在《梅州日报》刊文称“‘做先礼’是客家人对做生意的特有说法。”但由于该文未提供其出处而受到一些学者批评。他们认为“做先礼”即“做生理”,因个别地方发音有差异导致记音文字不一致而已。

从词源上说,“生理”和“生意”都比较古老,其本义与后来的“买卖”不同。

生理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。其中,《管子》“幼官”第八曰:“坦气修通,凡物开静,形生理。”《庄子·外篇》天地第十二云:“留动而生物,物成生理,谓之形。”《鹖冠子·度万》称:“形神调则生理脩。”前两个生理所指为事物生存之道,而后者则为养生之理。此后,生理具多种意义,包括:生机,如嵇康《养生论》:“悟生理之易失,知一过之害生。”生存之道,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以兹悟生理,独耻事干谒。”性命,如《宋书·王敬弘传》:“年向九十,生理殆尽,永绝天光,沦没丘壑。”生计,如宋苏辙《闲居五咏·买宅》:“生理付儿曹,老幸食且眠。”生存希望,如冯梦龙《智囊补·兵智·岳飞》:“黄佐曰:‘岳节使号令如山,若与之敌,万无生理,不如往降。’”如此等等。直到宋代,生理才用于指生意、做买卖,如宋龚明之《中吴纪闻·朱氏盛衰》:“朱冲微时以常卖为业,后其家稍温,易为药肆,生理日益进。”元明之后,这种应用便不胜枚举了。如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今见朱小官在店,谁家不来作成?所以生理比前越盛。”

梅州绿美乡村。

生意最早见于《关尹子》一书。据说它是比老子年纪还大的人物关尹子所作。不过其所说“火生土,故神生意;土生金,故意生魄。”中之“生意”并非固定搭配词语,“神生意”是指人因精神而产生意识。到东汉时,生意一词已广泛应用,如班固撰《汉书》卷八十二载:“见定陶王雅素爱幸,今者道路流言,为国生意,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。”其意为考虑。王符撰《潜夫论》卷第八:“先合而后忤,有初而无终,不若本无生意,强自誓也。”则指生机或生命力。此义后世用得最多,如《世说新语》:“恒玄败后……视槐良久,叹曰:‘槐树婆娑,无复生意!’”表示他义的也有,如意态,唐皎然《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》云:“苍山万重采一枝,形如器车生意奇。”再如生活、生计,《杜工部诗集注解》卷六“发秦州”道:“我衰更懒拙,生意不自谋。”又如活儿、工作,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假若我与你去了,却不误了我的生意?”如此等等。有意思的是,生意作“买卖”解也出现在宋代,元明之后同样获广泛应用,如南宋“京本通俗小说”《错斩崔宁》中说:“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做生意。”

更有意思的是,“做生理”和“做生意”这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短语也几乎同时出现。“做生理”的例子不少,如《水浒传》第一百零四回:“近日在房州,闻此处热闹,特到此赶节做生理。”“做生意”的也很多,如《金瓶梅》第八十一回:“十分把弓儿拽满,迸了主儿,显的不会做生意。”

生理和生意两词都在进入宋元后出现买卖或做买卖之义,可能是一个巧合。依理推之,当是在流变过程中均产生了生计之义,渐渐的转用于指买卖了。查阅历史文献时,我发现两个现象:一是它们常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现,且意思相同。在《水浒传》《三言二拍》和《儒林外史》中即如此。这说明两组词并无南北地域之分。二是在文人雅士诗文或正史中,生理和生意很少用于指买卖,但在民间文学特别是传奇小说、杂剧中大量出现。由于小说、杂剧大多为市井口头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这反映出传统文化之雅俗分别。至于在宋明之际“成熟”起来的客家民系为何后来大多讲“生理”和“做生理”,而北方和其他民系大多使用“生意”和“做生意”,个中缘由目前难于弄清。此种现象,在世界语言史上均常见。维特根斯坦说:“能够被言说的东西都能够被清楚地言说;对于我们不能谈论的东西,必须以沉默置之不理。”(《逻辑哲学论》)因此,我们对汉语此现象保持沉默吧。

尽管千百年来“做生理”“做生意”在全国各地的演变“内幕”我们弄不清,但是,客家人是否也善于做生理却有据可查。宋元以后,随着大量汉族移民进入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闽粤赣边地,原本已相当紧张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尖锐。光靠耕田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,于是,寻找生计成了历代客家人特别是男人的头等大事。一方面,他们不断垦山为田地,尽量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;另一方面则走出去找活路:或读书进学走仕途,或学习本领做生理。男人外出了,家中的田地大多只能由妇女来耕种,于是便出现了客家女人“四头四尾”和不缠小脚的独特现象。(相关论述见本专栏《“四头四尾”》一文)由于读书中举之路太窄,很多男人读不下去了又转向做生理,于是,长期以来客家地区都是“生理客”多过“读书郎”。

闽粤赣边地的生意也包括出口和进口两方面。明清时期,出口(运出山区)的主要是各种特产,包括铁、木材、蓝靛、烟草、茶、苎麻等等。以烟草为例:自明万历年间从外国传入东南沿海后,烟草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。一开始政府“禁之甚严,犯者杀无赦”,但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开了,“今则无地不种,无人不食,约天下一岁之费,以千万计。”(清福建长汀黎士宏《仕恕堂笔记》)乾隆《上杭县志》中说,汀属八邑的烟草种植“以杭、永为盛”,上杭“山多田少,可种之地甚少,人情射利,弃本逐末,向皆以良田种烟。”道光《永定县志》亦载:“膏田种烟利倍于谷,十居其四,国朝充饷后,地效其灵,烟产独佳,永民多借此以致厚实焉。”不仅种烟,永定人还加工烟,作坊之多令人咂舌:乾隆至嘉庆年间(1736-1820),永定县仅抚市社前村就有条丝作坊近百家,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,日产条丝烟8吨左右。该县湖雷镇罗陂村虽仅有一百多户人家,民国十四年前后开设的条丝烟作坊多达61家,雇请外村工人300余名,年产条丝烟6000-7000箱,收益达50余万两银。闽西人还到外县外省市开设烟草加工厂,当时武汉、长沙、南京、柳州等等地方都有他们开设的制烟厂,规模大的用工达三四百人。与此同时,汀州人还善于卖烟,不仅卖到全国,还远销南洋各国。“民国初期,外国卷烟传入中国并逐渐风行,但永定条丝烟仍历久不衰。民国十五年以前,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(约1562.5-1875吨),约值200 余万银元。”从种植、加工到贸易,闽西诞生了大量富人。道光《永定县志》载,烟商致富后,“捐监贡及职衔者,人以千数,外地置产者,所在多有,千金之赀,固不乏人。”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的永定土楼,大多也是当地人“经营条丝烟、烟刀等致富”后建起来的。譬如,清至民国期间,“抚市镇经营条丝烟资本在10万银元以上的31家大户商号中,新建土楼者就有20户,建土楼20座;还有11家修缮了自家土楼9座。”(周雪香著《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》)

福建永定土楼群。

除烟外,宋以后闽西出产的纸和印制的书籍也是“天下名品”。造纸、印书、卖书也让众多闽西人发财致富,道光年间,仅连城县纸“产品销售国内外年达7.8万担……总值468百余万”。

进口(运进客家山区)的货物也很多。宋元以后盐、大米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。以上杭河为例:据县志记载,明嘉靖年间,“平均每天约有63艘货船或盐船通过”,“溪船虽小,每船可载货物1000斤”,据此估算,每天载量约为31.5吨,每年共11497.5吨。再以嘉应州为例:史载“自海禁大开,华洋互市,旁海州县遇水旱偏灾,小有饥馑,电报顷刻可通,轮船应时而至。昔资上山及江西之米者,今则海米为多。海米者,内地则采办于芜湖,外洋则采办于暹罗、越南、仰光、中国台湾等处。”

由于“进出口”货物多,以致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众多墟市,有的规模巨大。以梅县畲坑为例:“明清以来,特别是民国时期,在梅州地区形成了一个以畲坑墟市为中转,连接潮汕、东江、兴梅、闽西、赣南等地的庞大商业网络。因此畲坑的转运贸易一直相当兴盛,来往于畲江的货船有近百艘,墟船数十艘,过载行或转运公司数十家,挑夫3000-4000人。”至20世纪30年代,畲坑墟共有大小街道12条、店铺600多间,“每逢墟日,有近万人赶集交易。”(劳文格、谭伟伦主编《中国客家地方社会研究(四)·粤东粤北社会》)

“进出口”生理多,从业人员多,所出巨商大贾也多。远的不说,明清到改革开放前,客家商帮涌现出了张弼士、张榕轩、胡文虎、郑景贵、叶观盛、曾宪梓、田家炳等等一大批名人。即使在新时代,客家做生理的巨子也不少,目前风头最劲的有靠互联网发家的张一鸣、王兴等人。他们与潮汕籍的马化腾等比丝毫不逊色!2024年10月,《胡润百富榜》发布:张一鸣以350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。

田家炳先生捐建的雅安市田家炳中学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客商发家致富后大多都很仁义。他们捐款捐物,大力扶贫济困,投资助力家乡发展,写下无数可歌可泣故事。譬如,大埔籍著名实业家田家炳一生在全国捐助了93所大学、166所中学、41所幼儿园,被称为“中国百校之父”;同时还捐建了大量医院、桥梁等等。为兑现诺言,他甚至把价值上亿港元的豪宅折价卖掉全捐出去,自己与太太租住在一简陋小房里,以致被人称为“把自己捐成了穷人的富豪”。更值得高兴的是,新一代客商也极富爱心,譬如,张一鸣给社会各界的捐赠亦动辄数以亿计。

客家人世居穷山恶水的山区,但客家人历来自强不息。那种认为客家人只会读书做官不会做生理的刻板印象早该改变了!

——姚燕永@粤东野语怎么申请股票配资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配资炒股网_实盘股票配资开户_在线炒股配资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