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
app配资炒股 关照临终患者的心灵 第一步是敢于谈论死亡

发布日期:2024-07-30 12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app配资炒股 关照临终患者的心灵 第一步是敢于谈论死亡

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 近日,国内首部临终关怀纪录电影《最后的,最初的》在全国公映。导演罗率花了三年多时间,跟踪拍摄公益组织十方缘的志愿者,展现他们如何通过爱和陪伴帮助临终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。主要拍摄地是在广州康乐医院康宁科,这里专门收治已经放弃治疗的患者,有九十多岁的老人,也有十几岁的小孩。

在5月底北京的一场放映会上,北京十方缘联合创始人方树功说,中国只有约10%的人有宗教信仰,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面临死亡时往往有很大的恐惧。这种恐惧可能让人绝望、脾气暴躁,甚至产生自杀倾向。在纪录片里,一位64岁的重病患者在病房中见到病友相继逝去后,试图割颈自杀。

当生命到达终点,除了疾病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,每个人都可能被各种心理和灵性问题困扰,这些困扰涉及到对生命、意义的追问与困惑,以及对自己与他人、周围世界甚至与神灵之间关系的理解。最常见的疑惑,人死亡后有灵魂吗?死后去向哪里?这些困扰可能让临终患者出现失眠、疼痛、焦虑、恐惧、愤怒等症状。

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梁春晓在放映会上表示,临终患者的心灵照护缺位问题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,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,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如何实现生死超越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,中国历史上其实有很多超越生命的方式”。

在中国传统社会,佛教生死观是帮助临终患者实现心灵超脱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。现代也有部分安养院基于佛教理念提供生命关怀服务。当然,在大部分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当下,如何缓解临终患者的心灵困扰,需要有新的方式方法。

现在,随着安宁疗护的发展,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和灵性问题有了很多专业解决方案。但中国每年超1000万的死亡人口中,得到安宁疗护服务的不足1%。在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,全社会也应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。

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认为,缓解对死亡的恐惧,第一步是敢于正视死亡、谈论死亡。

来源| 投资家(ID:touzijias)

什么是死亡?在放映会上,胡泳表示,很多影视和书本塑造的死亡并不是真实描述,媒介应该将死亡的真实面孔传递出来。据他在真实世界的观察,死亡,第一跟呼吸有关,第二跟昏迷有关。“所有人都是呼吸最后一口气,昏迷进入无意识,然后安详离世。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,有什么不可说的呢?枯萎与成长一样重要,枯萎背后有黑暗的东西,恰恰需要摆到桌面上来谈论”。

在当下,很多人视死亡为禁忌话题。一位心灵关怀志愿者说,她经常遇到不知如何与临终患者谈论死亡话题的家属。在她为一位临终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时,患者家人起初希望她不要提起丧葬方面的话题,但最终患者主动谈论起死后的安排,例如不想穿寿衣、希望海葬等等,家人才发现,原来患者对自己的身后事有这么多思考和需求。

另一个案例是,一位老年肺癌患者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病情一所无知,在她的意识中,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,自己就能够像往常一样继续健康生活。当死亡的脚步迫近,肺部积液使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,最终竟连说一句话都难说清了。她还有什么未竟的心愿,她是否希望在医院离世,在离世前最后一刻她希望谁陪在身边,这些也都无从得知。最终,她眼角含泪离开了,旁人难以想象,在她那无法言说的最后时光里,她是如何独自排解死亡恐惧的。

一种观点认为,与临终患者谈论死亡会加深患者的恐惧,进而使疾病更趋严重。实际上,谈论死亡,并不意味着让患者放弃生的希望。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曾在采访中表示,他的服务理念是“时时可死,但步步求生”,即,当疾病无法治愈时,患者完全可以接受随时离去,但只要有所好转,患者都期望生存时间能尽量更长一些。在我们当前的中度老龄化社会中,这样的理念值得向更多人推广。

对死亡的“怯魅”正是临终关怀纪录片的价值追求。《最后的,最初的》能够在全国公映,证明我们在临终患者的心灵关照上已经往前进了一步。我们希望,未来全社会能够让更多临终患者实现对死亡恐惧心理的超克app配资炒股,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安宁,生命尊严得到守护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配资炒股网_实盘股票配资开户_在线炒股配资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